打赢脱贫攻坚战,法治扶贫是保障。昭化区司法行政系统持续开展“12345”法治惠民工程,始终坚持法律服务于项目建设、脱贫攻坚、产业发展,推行“法治+产业”模式,全区呈现出“法纪明、产业旺、百姓富”的良好态势。
主动参与,全面服务政府依法决策。2020年2月,昭化区以“一主二支”为布局,在卫子镇至柏林沟镇插江沿岸栽植3000亩笋用竹,营造溪河沿岸竹林风景线,建成标准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的竹经营体系,优化全方位、全链条、一站式的竹服务体系。区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,督促卫子、柏林沟、王家司法所及相关法律服务机构,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参与,主动与相关部门和涉及镇对接,发挥镇、村法律顾问作用,参与镇政府文件、合同审查。通过召开干部群众会议,宣传土地流转、产业发展等法规、政策,为基层决策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。累计为卫子镇、柏林沟镇笋用竹栽植项目实施提出法律意见建议10余条。
全程跟踪,全力保障群众合法权益。据了解,笋用竹栽植项目初期可解决300人短期就业,进入丰产期后可解决部分富余劳动力,增加长期就业岗位,增加务工收入,促进周边贫困群众稳定脱贫。卫子、柏林沟、王家司法所抢抓契机,通过召开坝坝会,充分运用广播、QQ群、微信微,走村入户大力宣讲《森林法》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》《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实施的相关政策规定,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思想顾虑,确保项目顺利推进。切实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,通过制定值班表,24小时畅通咨询热线,以“2+5”、“白+黑”的超长工作模式,走进种植现场开展法治专项宣传和“法治体检”,及时发现违法风险,主动化解纠纷,确保法律咨询、纠纷调处零遗漏。目前,走访3个镇13个村500余户,排查、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6起,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00余次。
定期回访,全方位提升法律服务质效。推行法律服务回访制度,建立服务产业发展“四必访”台账,做到对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、疑难和矛盾激化隐患案件必访;对协议履行过程中出现中梗阻的必访;对维权有困难的当事人必访;对法律服务人员执业行为有异议和对服务质量不满意的必访。通过个别回访与集中座谈相结合、定期与随机回访相结合、入户回访与电话回访相结合,了解案件进展,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维权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,了解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结果的满意度,听取群众对法律服务人员执业行为的意见建议。同时,以案件为教材,开展以案说法,进行普法宣传教育,不断增强群众法纪观念,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,改进服务态度,提升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。截至目前,对26起纠纷的30余名当事人进行了回访,当事人满意率100%。
目前,全区累计发展笋用竹0.5万余亩,核桃10万余亩,花椒(藤椒)2.5万亩,中药材等林下经济8万亩,香菇、黑木耳等食用菌1000万袋(棒)。自2017年以来,昭化区大力实施“12345”法治惠民工程,扎实开展“四项行动”,区司法局始终主动服务服从于地方经济建设,落实法律顾问全覆盖,将法律服务深入企事业单位、乡村,针对合同签订、土地流转、商标权保护等问题,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;明确赋予市场经营主体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,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消除身份尴尬、充分融入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。发挥律师、公证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群众维权、合同审查、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,为各级政府依法决策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,为企业主体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,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,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。(昭化区司法局 朱远航)
编辑:熊连瑾